top of page

偏鄉教育 愛鄰協會與課輔班

【記者 傅 威、林冠君/嘉義民雄報導】

 

片長:4分57秒

 

長期以來,臺灣各地都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偏鄉學童難以和都會同齡學童比較。愛鄰協會在全臺都有經營課輔班,試圖改善這樣的狀況,而在民雄地區已蹲點多年,有所成績。

內文

 

多年在地耕耘 力挽偏鄉差距狂瀾

 

城鄉差距嚴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直是臺灣所面對的一大難題。雖政府輔助有限,幸好有民間機構,在全臺建立不同的教育輔助計劃。以臺灣愛鄰協會為例,他們已經在民雄地區有多年的在地耕耘經驗。

 

愛鄰社區協會主管凱蒂說:「那個時候就是我們辦事處的主任,從臺北就是,在這邊開一個分點這樣子。然後就是,他們剛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發現,就是那個城鄉差距的落差是真的很大。嘉義,在民雄這個地方,家長對孩子們的教育,並不是非常的關心,或者是說能力可以去協助孩子的功課。在臺北,大部分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可是他們發現來這個地方 ,好像家長不真的那麼在意。然後或者是說,譬如說放學都是,很多都是阿公阿嬤來接。然後所以他們覺得就是,孩子的教育很重要。然後就是,所以我們就是協助這些孩子這樣。」

 

偏鄉落差不僅在資源 更有關家長心態

 

愛鄰協會目前在東榮國小、民雄國小、興中國小,都設有課輔班。其實,讓家長能接受這樣的課輔班,也是他們重要的工作。

 

(參加課輔班你有沒有覺得有什麼收穫)

民雄國中楊聖賢說:「功課會變好,還可以交到一些新朋友。」

 

家長郭永浚說:「其實我從頭到尾,基本上我也不見得,很傾向說一定要這樣子做。可是我覺得我小孩,他在這邊反應,每次給我的反應,他覺得說他就是想來。包括說有些我們工作在忙的時候,說實在我們有時候也是需要老師去講。所以說基本上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些基本生活的小知識、人的應變、簡單的做人的該有的態度。我倒是覺得這邊,或多或少都讓我感到有正面。所以這是我第二個,還能接受(的原因)。」

 

動人故事不僅在學童 也在志工老師

 

除此之外,功不可沒的是志工老師們的努力,而其中也有許多動容的故事。

 

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四年級鍾少君說:「來到課輔班是因為那時候,一年級進來(大學)的時候,就是學姊邀來,就是知道有在做課輔班,然後在這個據點這樣子。然後就是我們就有一群,一年級同一個班級的,就想說一起來這邊,就一個禮拜挑一天兩天。我那個時候好像幾乎兩三天,一個禮拜兩三天都會來。困難點就是,因為我們學生每一批畢業之後,就會再補一批進來,我們會有一個固定的人數門檻,然後一批進來之後就要再重新熟悉。然後學期間也會有一些人數的調整跟汰換,那其實這個部分就真的後來發現,真的是需要,第一線,就跟小朋友最真實的接觸,知道他們的反應、需求,然後才可以去了解他們。然後到後來調整到,真的跟小朋友就比較拉近距離這樣。最感動的就是,學生可以很開心的叫出你的名字。因為真的沒有想過就是你,來到這個課輔班,你就是教學,然後這群小朋友就真的記住你的名字。因為後來,我後來漸漸地發現,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家庭就是很不完善,他們很渴望可以有這個陪伴,他們放學後家裡都是沒有人的。所以他們其實是喜歡來到這裡的,那有時候還會不願意回家,就是因為他們真的很喜歡我們這群老師這樣,然後給他們最真實的陪伴。然後,譬如說有時候我會去到學校,跑一些行政,然後小朋友看到我就會想說你怎麼會在這裡,然後那時候就會覺得,原來我也是在他們心中蠻重要的這樣,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感動的部分。」

 

偏鄉教育需要各方面配合 成功還在遠處

 

課輔班與志工們希望能成為孩子們最好的夥伴,陪伴成長。但是否有何力有未逮之處?下一期將深入探討,目前偏鄉教育政府與民間所遭遇的問題,及相關的對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