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民薪火相傳 宋江陣舞出特色

【記者 李思慧、陳姵如/嘉義新港報導】

 

片長:5分31秒

 

古民國小宋江陣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當初在林懷民與校友陳錦煌醫師的倡議下,結合地方人士出錢出力及家長們的熱心支持而成立,在全臺的國小宋江陣隊伍中表現優異。

內文

 

傳承民俗技藝 古民宋江陣聲名遠播

 

古民國小前任主任吳錦松說:「林懷民和陳醫師,陳錦煌醫師他們兩個感覺到嘉義、臺南可以說沒有宋江陣了,已經沒落了。他們想要在新港設立,成立一個兒童宋江陣。」

 

於是,民國七十八年,就決定在陳醫師的母校古民國小成立宋江陣社團。這項差點失傳的傳統技藝,就這樣在新港這片純樸土地再次萌芽。

 

古民國小宋江陣師傅謝志忠說:「古民這個地方,它本身以前就有宋江陣的陣頭。剛好那個新港文教基金會那個陳錦煌,那個時候剛(好)醫師當董事長,他跟那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博士,他們本身都是新港人,那所以他們想要把古民原有的義陣,宋江陣他要把它扶植出來。所以才成立了古民宋江陣,到現在。」

 

古民國小前任主任吳錦松說:「林懷民又來講一句話,他說,不要用金屬的武器,金屬的武器容易受傷,我們要養成兒童,這個推廣固有的文化,固有的藝術,而不是為了打打殺殺。那怎麼辦,就想來想去,我就想那這樣好了,用木頭的。然後自己規畫,自己在教室裡,自己做。」

 

古民國小前任主任吳錦松說:「這個就是我自己做的,這個是李逵<註一>的,李逵的斧頭,雙斧。宋江陣最重要的就是斧頭了,雙斧。這個是在臺南的,那個大人的宋江陣,我看的。它看的結果,它看的是我看的結果,這裡是很薄很薄,好像刀一樣,我說弄那麼薄的話,孩子玩一玩馬上壞掉,所以我就給它改成圓圓的,對不對,這樣打,打下去才不會一下子就壞掉。」

 

學業與技藝並進 培養允文允武人才

 

校方為了避免耽誤學生課業,把宋江陣融入課程,並將練習時間排定在綜合課,期待學生能學習特殊才藝,也能同時鍛鍊身體。

 

古民國小校長劉嘉文說:「宋江陣現在我們就是融入那個綜合領域課程裡面,因為有家長有時候都滿反對小朋友練習那個宋江陣的。所以他們平常的宋江陣,就在那個我們林明弘老師指導下,平常就在練習,所以都學得相當不錯。不管去參加比賽,還是參加我們這邊的那個奉天宮,那個媽祖的遶境,都表現得相當不錯。」

 

面臨其他大學校的競爭,古民國小招生逐漸困難,宋江陣的編制人數也隨著不斷下降,讓這項古民國小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傳承也面臨困難。

 

古民國小前任主任陳炳村說:「目前來講形式越來越少,那麼學校形式少的話,我們從三、四、五、六年級都要,而且早期是只有男生,那後來演變到因為人數少了,女生也非常需要,所以有時候那個喊的力道、表演的力道、精神,都有點受到影響,這個所以要靠平常的訓練,訓練如果扎實的話,這個動作好的話,應該很純熟的話,應該也是不錯。」

 

古民國小宋江陣隊員家長許炯玉說:「我覺得訓練宋江陣很不錯,它既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然後它還可以增強他們的體能,然後同時它是一個展現個人的機會。那當然有時候也會擔心說受傷,不過我發現我的孩子在這個宋江陣裡面,他們倒是有很好的默契,一直有很棒的那個展現,沒有發生危險。」

 

古民國小宋江陣隊員陳柏凱說:「我拿頭旗,領導宋江陣前進,我練宋江陣一點都不覺得累,我喜歡宋江陣。」

 

古民國小宋江陣隊員林酩量說:「三年級的時候加入宋江陣,我還是一個笨手笨腳的菜鳥,經過不斷的磨練,我們去比賽得了第一名,了解到小菜鳥也可以變鳳凰的道理。」

 

小小宋江陣頭 舞出偏鄉特色

 

面對現今民俗技藝凋零的環境,古民國小透過不影響學生學習的社團時間,讓宋江陣這項傳統之美繼續發揚,也讓隊員們在團體中學會勇敢與團結,培養出允文允武的技藝人才。

 

<註一>

小說《水滸傳》中人物,梁山108將之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