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偏鄉教育 現況與策略

【記者 傅 威、林冠君/嘉義民雄報導】

 

片長:5分12秒

 

台灣一直都有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但一直難有根治之道。此則新聞透過將分析原因何在,並簡述已經有的,及未來可能的解決之道。

內文

 

機會不均等 階級流動難

 

台灣各地的城鄉差距大,也造就了教育資源的不均等。許多學童雖有心向學,也有學習天份,但礙於資源不足,無法向上攻讀。根據教育部統計,頂尖大學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弱勢生比例中,台大佔的比例最少,只有0.9%,而清大跟成大分別是,1.35%跟1.34%,最後是交大的1.11%。調查也發現,頂尖大學學生多來自於都會地區, 1997年到2000年,相較於全國平均的0.89%,3.06%的台北市人口和6.10%的大安區人口會成為台大學生,但台東縣的比例卻只有0.19%。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詹盛如說:「所謂的升學的,對孩子偏鄉不利這件事,我倒覺得不一定是教育體制所造成的,而是社會整體發展的,地區的不均衡或者是因為都市化的關係所導致的結果,要直接透過教育體制去讓升學機會有所平衡,這件事是比較困難的,譬如說政府相對應的對策,在小學的部分比如說,盡量有去讓小學的現場的軟硬體去增加,然後如何在補救孩子的教學課業方面,所謂的課後輔導方案,然後引進更多的多樣性的那個課後資源,那在升學的部分的過程,我想十二年國教其實廣義來講,也是為了回應這個問題,就是說讓國中畢業的偏鄉或是弱勢的孩童可以直接升到一個所謂能夠比較優質一些的學校,那雖然大家也許會覺得說,這件事裡頭政策裡頭,還有很多的瑕疵跟問題,免試入學或是說學區入學,其實是有利於孩童,偏鄉跟弱勢的孩童的升學管道跟就業機會的,我想這個是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在偏郷教育資源中,教師流動也是很大的問題。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生黃俊諺說:「那另外一部份比較重點的部分就是老師,因為偏郷的老師的流動性很高,通常比例就是代課、代理老師跟正式老師通常就是一比一,就是都差不多多了,所以他的流動性真的是很高,那流動性高的話,老師願意投入的心血就會比較少,所以我覺得這部分會造成學生的就是在學習的方面比較沒辦法銜接,因為他可能兩三年就要換一個老師,所以他會造成比較大的風險。」

 

困難繁多 解決不單靠愛心

 

政府在基本教育方面有許多努力,目的就在消解教育資源的差距。

 

(學校政策)

嘉義縣東榮國小教務處主任劉育志說:「那另外學校的部分我們就是有提供教育部的補救教學方案,他也是針對學習落後的小朋友,然後又符合家庭經濟弱勢,或者是單親、隔代教養這一類的小朋友,那他可以來參加學校的補救教學。」

 

事實上也有民間機構在協助小學的課後輔導,但仍有許多力不從心的地方。 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四年級鍾少君說:「其實我們的資源真的不多,那小朋友他們也沒有太多的,其實這邊村落的小朋友他們經濟是真的不太好,家庭也都沒有很完善,那教具的部分我們是有跟一些協會合作,然後他們就會有補救教材送過來,或者是我們,這邊是有申請就是教育部的夜光天使,也會有經費,然後我們就會,讓他們做一點才藝的活動,或是會買一些文具給他們這樣子,就是當作獎品就是補足他們一些學習上的,一些東西這樣,那其實這個就是我們一直在找就是經費的來源,就是希望給小朋友最好的,就是他們雖然原生家庭不夠這樣,對。」

 

不流於形式 靠耐心與細心

 

雖然政府民間都有相關作為,但教育落差並非一時半刻能得以解決的課題,除了靠大眾的關注,更重要的是長久耐心的經營,截長補短的修正政策走向,才能有最好的成效。

 

bottom of page